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_张弘范的人物生平

内容导航:

  • 张弘范是什么人?
  • 文天祥的人物生平
  • 历史名人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 吕文焕的人物生平
  • 一、张弘范是什么人?

    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出生于金国统治下的易州(今河北易县),是当地的豪族。金末组织当地的团练武装以自保,颇有侠名。后张柔又升迁至金中都留守兼知大兴事(等于是北京市副市长),作为金国大将统率所部在狼牙岭与蒙古决战,惨败被俘后降于蒙古,受到忽必烈的重用。张弘范本人于1238年(金国灭亡后的4年)出生于蒙古统治下的易州,本就不是宋人,更没当过宋人的官!张弘范准确的说应该是投降了蒙古的金国官员张柔的后代,是纯正的“大蒙古国”人!!!
    张家是易州本地豪族,不是宋人已经两百多年了(历经辽、金、蒙古)。那个时代连汉族一说都没有,难道还要求人家张家人必须不能当非汉人政权的官吗?今人指责张弘范完全是皇汉流氓的道德绑架!!!这些皇汉要是能当美国的官,你以为它们不去当吗???

    二、文天祥的人物生平

    吕文焕是南宋淮南西路安丰军(今安徽寿县)人,小名吕六,与其兄吕文德同为宋末抗蒙将领。关于他镇守襄阳以前的经历,史书缺乏记载。吕文焕曾自述“少服戎行,壮临边徼。干戈满眼,轻性命于鸿毛;弓箭在腰,系死生于马足。不但驰驱于西北,誓将屏蔽于东南”。 吕文焕去世后,与吕家过从甚密的方回所作的挽词中说:“燕颔逢荆鄂,于今四十秋。始闻降鬼国(丰都),遄见拔泸州”。 可见吕文焕早年从军,在宋理宗开庆、景定年间随其兄吕文德在鄂州、四川等战场与蒙古作战。其间宋廷曾特授其中亮大夫州防御使之职,在制书中写道:“敌王所忾,既斩馘而献俘;振旅而还,乃策勋而舍爵。具官(吕)某,见推勋阀,蚤总戎照。传授六韬而起家,间关万里而赴授。朕拊髀思名将,一扫兵氛;尔束发战匈奴,屡腾凯奏。宜加品秩,以奖忠劳。” 从这段制书中可知吕文焕在从军前曾教人兵法,后被召至前线,建有不少战功,已是一员颇有名气的骁将。
    1262年(南宋景定三年,蒙古中统三年)十月,当时镇守四川的吕文德将不听调遣、御敌多逗遛不进且奏功失实的将校姓名上报宋廷,其中有他弟弟吕文焕的名字,结果吕文焕遭到削两秩的处分。 而后吕文焕随其兄镇守京湖边境,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蒙古至元三年)曾与蒙古将领张禧战于高头赤山,不胜,被蒙军夺去了均州。 当时,吕文德中蒙古计,欲开榷场于襄阳城外,吕文焕曾捎信劝谏,但没成功,事后吕文德颇为后悔。 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十二月,吕文焕以功累擢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接替程大元成为正式的襄阳守将,抵御蒙古将领阿术、刘整围攻。 从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十一月开始,蒙古军队就长期围困襄阳城,他们先后在城西南和城东北修筑城堡,控制宋军白河、汉水及陆路交通,在城西和城南立栅,切断宋军东路,又在迎旭门外汉水中筑台阻遏南宋水军。吕文焕急向其兄吕文德求援,吕文德认为襄阳城坚池深,未予重视。 吕文焕多次出击,均未能破围。次年九月,阿术采纳刘整建议,训练水军7万,造战船5000艘,以加强水上作战能力,使宋军无法再经汉水入援襄阳。
    吕文焕困守孤城,间有张世杰、夏贵、范文虎等人多次入援,但都以失败告终。而宋廷对于吕文焕也不甚放心,朝廷中不断有人呼吁以经营襄阳有经验的高达代替吕文焕。1270年(南宋咸淳六年,蒙古至元七年)春,吕文焕以步骑一万五千人、兵船百余人奇袭襄阳西北的蒙军的造船基地万山堡,但被蒙古将领张弘范打败。御史李旺向宰相贾似道进言起用高达,贾似道说:“吾用达,如吕氏何?”李旺说:“吕氏安,则赵氏危矣!”吕文焕也听到这个传闻,心里很不爽。他幕府中的一个门客献计道:“今朝廷以襄急,故遣达;吾以捷闻,则达必不成遣矣。”吕文焕采用了这个计策,抓获了几个蒙军哨骑后就向朝廷报捷。但事实上朝廷并没有急于派高达援襄阳。 从此事可以看出贾似道对吕文焕的支持及吕文焕与南宋朝廷相互不信任关系。这一年,蒙古命宋衜写信劝降吕文焕,就称:“足下在吕氏族中,最才最贤,(宋廷)必将易置腹心,尺书见召,鱼脱于渊,其祸不可测也。” 企图离间吕文焕与南宋朝廷间的关系。
    尽管如此,吕文焕仍奋力抗敌。1272年(南宋咸淳八年,元朝至元九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兄弟入援襄樊,成功突破元军封锁,为襄樊军民送来盐、布等宝贵的物资。其间张顺战死,吕文焕留张贵共守襄阳,后来张贵试图突围向范文虎求援时,被元军俘虏后遇害,元军派四名南宋降兵运张贵的尸体到襄阳,吕文焕将四名降兵全部斩杀,并为张顺、张贵立双庙以祀。
    二张入援失败后,襄阳城内物资紧缺,对外联系也被断绝,宋朝援兵迟迟不来,史载吕文焕“捍御应酬,备殚心力。粮食虽可支吾,而衣装薪刍断绝不至。文焕撤屋为薪,缉麻为衣,每一巡城,南望恸哭”。 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正月九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军将领阿里海牙攻克与襄阳唇齿相依的樊城 ,并屠其全城,襄阳彻底成为孤城,元世祖忽必烈降诏谕吕文焕:“尔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宜力尔主,固其宜也。然势究援绝,如数万生灵何?若能纳款,悉赦勿治,且加迁擢。” 吕文焕开始动摇了。 攻破樊城后,元军将领阿里海牙移攻襄阳,仍发回回炮轰击,所中无不摧陷,城中守军大乱,不少宋军将士逾城降元。刘整以前曾到襄阳城下劝降吕文焕,被伏弩所伤 ,因此主张毁灭襄阳城、俘虏吕文焕,阿里海牙不同意,亲自至城下再次劝降,告诉吕文焕:“君以孤城御我数年,今鸟飞路绝,帝(忽必烈)实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赐以劝方来,终不仇汝置死所也!” 张庭珍也在城下喊道:“我师所攻,无不取者,汝孤城路绝,外无一兵之援,而欲以死守求空名,如阖郡之人何?汝宜早图之!” 萨木丹、阿里、译史王员外郎主动请缨,进襄阳劝降,吕文焕设宴招待,萨木丹综合国际形势、双方军事实力对比、襄阳面临的困境,对吕文焕说:“天眷吾有元,海外内罔非臣属,独尔一隅漏王泽。今天兵云集,带甲百万,以中国之大,供亿无穷,筑长围,扼鹿门,横亘江路,攻具之奇,有西域机石,飞三百余步,以是樊破无噍类尔。婴城固守六载,为人臣义无不足,如生民何?圣朝上应天时,下徇地利,中察时变,平宋必矣,其审思之!” 此外元将张宏亦进行了招谕。 经过元朝的多番工作,吕文焕内心已欲投降,但犹疑未决。于是阿里海牙和吕文焕折箭为誓担保,吕文焕感泣,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 襄阳因而失守,南宋灭亡已成定局。
    吕文焕投降,元朝如获至宝,不仅由于襄阳的战略重要性,更加上吕氏家族在南宋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胡祇遹所言:“吕生(吕文焕)世握兵柄,兄弟子侄布满台阁,宋君臣之孰贤孰愚,宋河山城郭之何瑕何坚,宋兵民之多寡虚实,宋兵刑政之得失巧拙,不为不知”。 所以元朝决定优待吕文焕、招降吕氏子弟与部下。吕文焕降元后,奉旨入朝觐见元世祖,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四月,吕文焕到达元大都,并主动为元朝策划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汉),自请为先锋。 元世祖忽必烈封吕文焕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赐其将校有差。
    1274年(南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二月,吕文焕拜参知政事、行省荆湖,跟随元将伯颜征讨南宋,招降沿江州郡,陷沙洋、新城、鄂州等城。元世祖命吕文焕率其麾下,以善遇降将的圣旨,招谕元军尚未攻下的州郡。当时沿江诸将,多是吕氏旧部,争相望风款附,投降元朝。当然也大有忠贞爱国之士,如新城守将边居谊佯装接受吕文焕的招降,诱其至城下,伏弩乱发,几乎将吕文焕射死(边居谊在城破后赴火而死)。 宋廷多次派人请和,吕文焕不听。元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抵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五月,南宋谢太皇太后下诏晓谕吕文焕等人,吕文焕回书一封,不为所动,于是南宋朝廷下令籍没吕文焕等人全家。 1276年(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正月,伯颜大军进逼临安,南宋投降,吕文焕率先入城,持黄榜宣谕军民,并与范文虎参拜两宫太后。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吕文焕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仍宣慰江东,负责招降和安抚宋朝军民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吕文焕奉元世祖之命对南宋降兵能用的每月发衣服粮饷,不能用的命他们屯田。跟从吕文焕办事的党项人江东按察使阿八赤要求吕文焕分金银和宅邸、奴婢给他,吕文焕不同意。于是阿八赤陷害吕文焕,称其“私匿兵仗”。元世祖派御史大夫相威前去调查,真相大白后罢免了阿八赤的官。 其后吕文焕赞同元世祖讨伐日本的计划。
    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正月,吕文焕以江淮行省右丞请老,辞官归乡,元世祖许之,仍任其子吕师圣为宣慰使。
    元朝文学家白朴的《天籁集》收录了有吕文焕致仕后为他写的祝寿词,说吕文焕降元后“衣冠不改,意气横秋”,描述退休后他的生活“着宫锦何妨万里游,似谢安笑傲,东山别墅,鸱夷放浪,西子扁舟。醉眼乾坤,歌鬟风雾,笑折梅花插满头。” 直到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还有吕文焕修建金陵(今南京)常照庵的记载。 大约就在1298年或1299年,吕文焕卒于家。

    三、历史名人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1、概述
    江万里(1198年11月16日—1275年3月),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十月十六日生于今江西省今鄱阳阳峰江家山村,卒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二月。名临,字子远,号古心,万里是其出仕后的用名。与弟江万载、江万顷因为先后科举高中,且又都登仕宋庭高官,最后又先后殉国,被时人和后世雅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民族英雄,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一人独自创立三所高等学府,为古今中外之第一人,尤其是其所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延续千年,在中国科举时代共培养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状元,2700多名进士,书院所在的江西吉安科举中选人数几近此后中国千年科举的一半,被称为千年“文章节义之邦”为中国古代书院之最。江万里为官清廉,敢言直谏,无论朝官还是放任地方府省均政绩斐然,为官府和百姓所称道;一生虽屡受权奸排挤,屡遭罢贬,而始终不畏权奸,不泯忧国爱民之心;在南宋末民族矛盾激化,国家危难之际,始则“手培国本,力济时艰”,“但见拳拳于国事,未尝汲汲于身谋”,“极力破权门之死党,奋身生善类之齐盟,精白一心,创切百奏,风彩耸闻于列辟,霜棱愈棱于内台,其序升横榻之班,以增重本朝之势”,“以淳心正学,辅国视政,起贤远识,为时奇艾,若朝廷之典章,军国之机务,生民之休戚,政治之得失,皆常履而知矣”当其穷尽一生,年老体弱,无力补天之时,则“从容坐守,以为民望”“死不离城”继而“去生就死,义节忠肝”恨“生面被执,为国之耻”,“愤国家云之亡,耻腥膻之移,虽神林故乡可以终其天年,旦不肯为,而况于屈身事虏者哉!”最终“左右携孙,自为纷纷,父忠子孝,兄贞弟烈,天义妇顺,笑赴止水”“从之者同知君,积尸如叠,不审其偕老之媛,而婢仆变亦争以尽”。在国破家亡之际,江万里与其子江镐,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国,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唤醒“天下忠义节烈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万千众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堕宇内”,其一生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 2、生平简介 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江万里贡入大学,太子赵昀(宋理宗)极为赏识,曾书“江万里”三字于几砚之间。宝庆二年(1226年)以舍选登进士第,所作策论,《郭子仪单骑见虎》文中表露对郭子仪的胆识和爱国情操仰慕之情,主考官阅卷为之动情,欣然批道:“立意新而措词妙,高古文也。”宝庆六年,以舍选出身,任池州教授。后召馆试,历任著作佐郎,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嘉熙四年(1240年)出知吉州军,其所作《劝农诗》云:“父老前来吾语尔,官民相近古遗风。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从政之余,特别热心教育。淳祜元年(1241年)于吉州州治庐陵县城东赣江之心,创建白鹭州书院,广泛收藏图书,收授门徒。奏闻朝廷,理宗御书赐匾额“白鹭州书院”。当时书院没有另任山长,他自主其事,自为诸生讲授,忘其为大府。后人为他立碑,表彰他的办学功道:江万里创白鹭书院,使“缙绅(即官宦代称)德之,吏民怜之,悍卒(勇猛之人)化之”。第二年,迁直秘阁,知隆兴府,又在隆兴府建宗濂精舍,广聚生徒,讲学其中。奏闻朝廷,理宗又亲赐书御书匾额。这期间,他还嘱告南安知军林寿公在其军治大庾县源三先生祠(祀周敦颐,程颐,程颢)扩建为周程书院。因办学成绩卓著,于淳祜三年迁考功郎官,兼直秘阁,主管健康府崇禧观。不久,改任绍兴府千秋鸣禧观,后又以驾部郎官召,迁尚右兼侍讲。五年(1245年)三月,与理宗谈论诸事得失,曾说:“君子只知有事非,不知有利害。”他秉性耿直,刚正不阿,十一月上书弹劾林光迁等依权附势之徒。十二月不顾主降派反对,劝说理宗启用赵葵主持兵事,陈韦单主持财政,使主战派一度得以执掌朝政,为此屡遭主降派攻击。六年,他升迁监察御史兼侍讲,未几,又升殿中侍御史。这时的江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于时。”但忤者嫉妒,谤言兴起,言其母病未能及时到家送终,使其遭受酷罚,坐废十二年。 宝祐三年(1255年),由于陆德兴为江万里辨白而得以启用,任福建转运使。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投入京湖宣抚大使贾似道幕下 任参谋官。十月贾似道入相,万里同时入朝兼国子监祭洒,侍读。景定元年(1260年)入对。迁刑部侍郎。不久,升吏部尚书。次年(1261年)。进迁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院事兼太子宾客。这年,万里已年逾六十,是贾似道府中之任职最久者。他开始虽府仰默客,为贾似道所用,但他秉性耿直,临事不能无言。贾似道恶(讨厌)其轻发(轻率,说话不够慎重),经常触怒贾似道,故第每次都不能久在其位。这年。又因言论而被解职,只以端明殿学士提临安府洞霄宫。至景定四年,才以原职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
    景定四年十一月,度宗即位,诏求直言善谏之士,召江万里回行都临安。咸淳元年(1265年)二月,任万里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又与贾似道同朝。贾似道擅政后,位极人臣,极力推行卖国张,使疆土日削,国势日危,万里不能耐何,便于同年七月,奏请归田,未允。十二月,贾似道辞职要挟度宗,度宗涕泣,欲拜留,万里当即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又一次触怒了贾。帝在讲筵,每问经史及古人姓名,贾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答,使贾积怒而谋逐出万里。江万里与贾似道每每相忤,不得已四次上书求退,于咸淳三年出知太平洋州兼江东特运吏,后又转湖南任安抚吏,咸淳五年,又自湖南召拜参知政事,封南康郡公,刚到任,又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六年,蒙古军围攻襄阳,万里屡请派援军救护,贾似道不许,于是万里又因此被委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吏,万里坚持,依旧职提举洞霄宫。
    3、《宋史·江万里传》:
    江万里,字子远,都昌人。自其父烨始业儒。大父璘,乡称善人,其邻史知县者夸其能杖哗健士,璘俯首不答,归语烨曰:“史祖父故寒士,今居官以杖士人自憙,于我心有不释然。审尔,史氏且不昌,汝其戒之。”是夕烨妻陈梦一贵人入其家,曰:“以汝家长有善言,故来。”已而有娠,生万里。少神隽,有锋颖,连举于乡。入太学,有文声。理宗在潜邸,尝书其姓名几研间。以舍选出身,历池州教授沿江制置司准备差遣,两浙安抚司干办公事。召试馆职,累迁著作佐郎、权尚左郎官兼枢密院检详文字。知吉州,创白鹭洲书院,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召为屯田郎官,未行,迁直秘阁、江西转运判官兼权知隆兴府。创宗濂书院。迁考功郎官,命旋寝。久之,以驾部郎官召,迁尚右兼侍讲。
    史嵩之罢相,拜监察御史,仍兼侍讲。未几,迁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又迁侍御史,未及拜。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一时,帝眷注尤厚。尝丐祠、省母疾,不许。属弟万顷奉母归南康,旋以母病闻,万里不俟报驰归,至祁门得讣。而议者谓万里母死,秘不奔丧,反挟妾媵自随,于是侧目万里者,相与腾谤。万里无以自解,坐是闲废者十有二年。后陆德舆尝辨其非辜于帝前。
    贾似道宣抚两浙,辟参谋官。及似道同知枢密院,为京湖宣抚大使,以万里带行宝章阁待制,为参谋官。大元兵围鄂,似道以右丞兼枢密使移军汉阳,万里迁刑部侍郎。似道入相,万里兼国子祭酒、侍读。入对,迁权吏部尚书,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随以言者去官。后以原职知建宁府兼权福建转运使。已而,加资政殿学士,依旧职,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度宗即位,召同知枢密院事,又兼权参知政事,迁参知政事。万里始虽俯仰容默,为似道用,然性峭直,临事不能无言。似道常恶其轻发,故每人不能久在位。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为师相,至涕泣拜留之。万里以身掖帝云:“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似道不知所为,下殿举笏谢万里曰:“微公,似道几为千古罪人。”然以此益忌之。
    帝在讲筵,每问经史疑义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对,万里常从旁代对。时王夫人颇知书,帝语夫人以为笑。似道闻之,积惭怒,谋逐之。万里四丐祠,不候报出关。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不拜,予祠。后二年,知太平州兼提领江淮茶盐兼江东转运使,召拜参知政事,进封南康郡公,既至,拜左丞相兼枢密使。丐祠,加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辞,依旧职,提举洞霄宫。又授知潭州、湖南安抚大使,加特进,寻予祠。时咸淳九年,万里年七十有六矣。
    次年,大元兵渡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欲自戕,既而脱归。先是,万里闻襄樊失守,凿池芝山后圃,扁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闻警,执门人陈伟器手,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及饶州城破,军士执万顷,索金银不得,支解之。万里竟赴止水死。左右及子镐相继投沼中,积尸如叠。翼日,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万里无子,以蜀人王橚子为后,即镐也。事闻,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万顷历守大郡,为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官至正郎。城破时,郴州守赵崇榞寓居城中,亦死之。
    4、有关江万里其母的质疑:
    万里家世:祖父江辚,一生隐居,教授乡里。父江烨,宋理宗时登进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县、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理司帅参等职,一生专治程朱理学。虽在“庆元党案”蒙难之时,亦仍暗中坚持传授程朱学说,母陈氏,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万里家学渊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神隽铎颖,连举于乡,后从父教,学《易》经,稍长,赴白鹿洞书院深造,后又游学于隆兴府东湖书院,朱熹弟子林夔孙为师问学。
    江万里的母亲不是陈大猷之女。
    网络上关于南宋丞相江万里的介绍文字,有些地方有错误,需要考证,有些地方不准确,需要商榷。不能以讹传讹,贻误他人。文中提到的“母陈氏,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这简单的十几个字,至少有两处错误:第一,江万里公的母亲不可能是陈大猷之女。因为,陈大猷(1198—1250)与江万里(1198—1275)是同一年出生的。他们之间若有亲戚关系,极有可能是表兄弟。如果说江万里的母亲是陈大猷的姑母,至少在时间、年龄上是没有矛盾的。江万里宝庆二年(1222)考上进士,陈大猷绍定二年(1229)才考上进士,比江万里晚了七年。第二,“陈灏”应作“陈澔”,陈澔(1261—1341)不仅不是江万里的舅舅,而且应该是江万里或陈大猷的晚辈,至少是孙辈,陈澔绝非陈大猷的儿子(陈大猷比陈澔大63岁)。第三,陈澔是宋末元初的儒家学者,不是我们常说的宋代大儒“程颢(1032年——1085)”,不能混淆。陈澔字可大,号云住,又号北山叟,“不求闻达,博学好古,淹贯经史,注《礼记集说》行于世”。 华容 江良发
    5、万里家人及后裔
    “兄宰相,弟尚书,联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义,满门忠孝世间稀。”这是后人评价和形容江万里家族的一副对联,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万里家人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满门忠烈的情况。除江万里已率180多人(其中除江万里及其子江镐、孙江澄留下姓名外,其余均因家族匆匆外迁,时间久远而忘记名讳)投止水殉国外,万里二弟也先后以身殉国,江万里家族成年子孙中,有七、八人在其后的反抗外族入侵,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中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确是世间少有,名符其实的忠烈之家。
    万里家族是传统的理学世家,祖父江璘,一生修治儒业,终生隐居,教授乡里,“乡称善人”;父江烨,“祀世积德,以诗书抗户门,早岁粹于经行,户履常满,经其指授,多所成达,于训子尤力。”江万里经其祖、父两代传承,“遂大明易学,扬六馆,策高第,且以古文为天下倡,世谓复生欧、韩也。”江万载、江万顷“尽得父兄之学,明经登仕;”“显于当世,为天下世人所慕,时人以‘三古’雅称之”。江氏“三古”家族经几代人的薰淘,于民族危难之际,前赴后继,舍生取义,以自己的行动实践汉代大文学家班固在《江氏士族谱系》上“烈士出将军之门,忠臣来自孝子之家”的寄望,成为古往今来世间少有的满门忠烈的民族英雄之家。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江氏“三古十二斋”,“三古”是指江万里三兄弟,都先后以身殉国;十二斋是指其以“斋”为号的十二个子侄,他们自蒙元入侵湖北鄂州时,就自发跟随江万载节节抵抗蒙元,千里转战临安、婺州、温州、福州、泉州、惠州等地,直到新会崖山,其中有多人战死沙场。以下分别简介如下:
    江万载(1207——1278),名亿(又名德),字子玖,号古山,万载是其出仕后用名。“三古”之一,江万里同母弟,先于其兄以武选出仕,端平元年(1234年)曾与其族叔江海一道带“忠顺军”和殿前禁军联合蒙古兵攻陷和收复金国首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耻”。绍定二年(1229年),以武阶从三品的身份参加文举舍选,被赐进士及第(与徐元杰同榜),累官至礼部尚书。后因不愿与丁大全、史弥远、贾似道等权臣同流合污,以壮年之身(52岁)辞官归里奉养慈母,宋理宗及宋度宗皆多次征诏复官而不就。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蒙元全面进犯南宋时,与其兄江万里一道号召江氏三古家族成年子孙毁家纾难,筹组义军以抗蒙元,并不顾朝庭反对率义军从鄂州起对蒙元兵进行了节节的抵抗。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在张世杰部宋军的帮助下,率领义军一度收复三古家乡饶州城。被谢道清诏令复礼部尚书、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官职,平息了南宋最精锐军队——殿前禁军的叛乱,整顿和恢复提高了殿前禁军的战斗力,使其成为日后保护南宋小朝庭流亡达三年之久的骨干力量。在德祐元年七月份的焦山战役中,排除谢道清、陈宜中等患得患失的干扰,果断指挥殿前禁军出击,救回了在焦山之战中大败的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人,为南宋日后抗元保全了一批军事将领。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临安城临危城破之际,被谢道清密命摄行军中事,保护益、广二王及其他南宋小朝庭人员出走东南,经一路血战到达福州,始得扶立广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三月,江万载等保护南宋小朝庭到达广州湾(今雷州半岛)附近的井澳,遇元将刘深伏击,江万载带亲兵奋力击退刘深的伏击,年逾七十的江万载奋力跃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却不幸被海风巨浪卷走。二十万南宋军民痛失实际统帅,杨太后虽然追赠江万载为“开闽侯”,并赐溢号“武肃”,但对外却封锁江万载已殉国的消息,不到一个月,宋端宗也因惊悸而死,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接连遭受打击,军民之心大为动摇,几欲解散。在江万载殉国前3年,南宋小朝庭虽节节败退,但从临安到新会崖山,南宋小朝庭和二十万抗元军民基本能得到保全,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江万载牺牲后不出半年,先是陈宜中因害怕第三次当了逃兵一去不返,继而张世杰收复雷州半岛失败,在厓山之战中,更是没有人能制约张世杰的军事独裁,至其重犯焦山之战的错误,最后几乎令南宋二十万抗元军民全部葬身海底,少有能逃生的,南宋小朝庭因此覆亡。由此可见,江万载实际上是南宋小朝庭及二十万南宋抗元军民的幕后最高统帅及精神领袖。
    江万顷(1211—1275),名伯,字子玉,号古崖,万顷也是其出仕后的用名。三古之一,江万里之弟,初以明经乡举登翰林庶吉士入仕,历任地方官和朝官,累官至户部左侍郎;1275年三月,冒险与子江铎往饶州探视兄长,被蒙元兵俘获,因不屈而大骂不止,被蒙元兵凶残肢解。
    江璆(1225——1283),名璆,字宗宝,号玉斋,到十六、七岁成年时,遇其父江万里创白鹭洲书院,宣扬周程理学,塑“六君子”像于书院,故又为其取字用周,号六峰,江氏十二斋之首,江万里长子。自幼随其叔江万载习文尚武,在鄱阳湖、长江中游一带演练水陆阵法,颇得要领;13岁后,又随其叔父宦居临安,就近攻读于临安官学。成年后,回乡以江右漕闱入仕,历仕怀安、潮阳两任知县,两任南安、衡州通判资序等职,关升提刑、将作少丞。后又补将作郎,遏选迪功,转承直,改通直、奉议,咸淳元年改秩右朝请郎,除大理寺丞,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四月改差知德庆府,加衔兵部侍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闰五月,以右朝请郎晋兵右侍郎(二品官衔)差遣岭南德庆府知军州事(正五品官衔),公元1266年,又被封为兵部尚书(正二品官衔),兼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咸淳五年(1270)二任知州届满致仕。从其叔万载公之命,奉母邓氏并携儿孙落户粤西山区,安家于两广军事要冲之地——德庆金林乡二都钦仁里双朵村(今官圩镇江村)。德祐元年(1275年)月募组3000广东义军入卫临安,与其叔摄行军中事江万载议齐向谢道清建议南宋朝庭化整为零,潜往东南积蓄力量,待机北伐规复中原,并建议选粤西肇庆或德庆作临时行在中心指挥之处。所募义军被陈宜中遣散后,回德庆为行在移驻作准备,在德庆西北一线,建立了20多座军事城堡——故砖城(现存遗迹10处),分派个儿孙和部将、地方豪杰等分兵把守,准备效其家族忠烈报国之精神,以武力抵御元军,用生命捍卫南疆。景炎二年(1277年),复募10000多义军输送给在流亡于广东沿海的南宋小朝庭,并联络熊飞、曾逢龙、马南宝等部义军一度收复广州。祥兴元年(1278),江璆联络旧部刘宗纯收复德庆。祥兴二年(1279),在南宋灭亡后,仍率三子一孙及部将刘宗纯之子刘喆凭借砖城体系扺御蒙元一年多。1280年,江璆奔走联络南沿海各省,图谋复宋。1283年,联合亡宋故臣林获、林桂芳父子扶立赵宋皇族后人赵良钤为帝,于新会建立后宋政权(元史称罗平国)。同年为掩护赵宋后人突围,率疲惫之师与元兵熬战三日,力歇而死。其三子一孙和刘喆奋力抢回遗体,奔回德庆,葬于村后山圣岭岗。乡人感其爷孙三代忠烈,将江璆及其三子一孙并刘喆塑像于圣岭岗上龙母行宫,配祀千年龙母。江璆后裔最初居于广东德庆,后发展到其他地方。
    江钲(1229——1279),名钲,字国岩,号道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次子。咸淳九年(1273),响应其父江万载号召,积极参与筹组义军,任义军先锋将。在抵抗蒙元入侵的斗争中箭伤刘整,被谢道清诏授从军征郎将。德祐元年(1275年)入卫临安后,被诏授殿前禁军都统制之职,是年七月,率殿前禁军将在焦山之战中大败的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人救援回临安。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与其父江万载拥军保护益、广二王及其他南宋小朝庭人员撤离危城临安,从这时起一直到新会崖山,每有蒙元兵逼近南宋小朝庭,皆由江钲率军出击击退。是年五月,在福州与父江万载及其他大臣拥立广王赵昰登帝位,江钲被诏令授殿前禁军副都指挥使之职。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与父江万载,少保张世杰等帅兵保护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到达泉州,张世杰强抢泉州港海船,逼反开始就已有反意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回”)人蒲寿庚(1205-1290年),蒲拥兵作乱,欲劫持南宋流亡行在,又是江钲带少部兵力掩护二十万军民大部分登船撤离泉州。景炎三年(1278)三月,保护南宋小朝庭到达广州湾(今雷州半岛)附近的井澳,遇元将刘深伏击,带亲兵奋力击退刘深的伏击,保护端宗登上海船,却又突然遇上台风,将年幼体弱的宋端宗刮落海中,江钲父年逾七十的江万载奋力跃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却不幸被海风巨浪卷走。不到一个月,宋端宗也因惊悸而死,二十万南宋军民痛失实际和名义上统帅,军民之心大为动摇,几欲解散。江钲强忍丧父之痛,力撑陆秀夫劝伏大臣们,扶立宋端宗之弟赵昺为帝,是为宋帝昺,以陆秀夫为丞相,张世杰为太傅,江钲为殿前禁军指挥使,南宋小朝庭遂得继续流亡于广东沿海。同年(景炎三年,亦称祥兴元年,即1278年)六月,保护流亡小朝庭到达广东新会崖山。张世杰、江钲等领军将领与陆秀夫等文臣都看中崖山的险要地位,因而决定流亡小朝庭暂驻崖山,但对如何布防崖门,张世杰与江钲两大军事统帅却发生激烈争吵,江钲要求分兵防守崖门出入海口,以便相互呼应,张害怕兵力分散,不予同意,江不同意张把大船都用铁链相连的方案,并暗示其可能重复焦山之战的错误。张嫌江妨碍其作战方案的实施,以杨太后的名义调江钲回福建立江万载衣冠冢并募兵筹晌,并以苏刘义(苏轼后裔)暂时接替江钲职务掌管殿前司。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崖门海战时,蒙元军统帅张弘范果然先分兵封锁控制宋军海陆出口,而南宋二十万军民因战船被铁链相连,移动艰难而鲜有能逃生者;陆秀夫和宋帝昺因张世杰派来接应的士兵非是平常见惯的江氏父子所带亲兵,死活不肯登上接应者之小船,最后陆秀夫抱宋帝昺投海而死,二十万军民大多投海而死,厓海十万浮尸,最终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随张世杰突围的杨太后闻知宋帝昺已死,亦都投海而死,张世杰带剩余残兵沿海漂流,不久亦遇上台风,任船自沉而死。江钲回闽为其父治坟之后,募得几百士豪杰士卒赶去厓山,到广东海陆丰时,厓门之战已结束七天,江钲闻知厓门二十万军民已全军覆没,大哭几场后,亦投海而死。当地居民根据其部属的叫唤立岩公庙以纪念,遗迹至今仍存。江钲子孙最初随其兄江钥隐居福建夏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
    江铭(1232——1276)名铭,字国熙,号毓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第三子。咸淳九年(1273),随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办粮将,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被谢道清授殿前禁军带械副将,1276年宋端宗即位后,为御前环卫将军,1276年十一月在泉州蒲寿庚叛乱战役中为掩护皇室人员登船战死,被追赠节义大夫。由于其妻及子女已在饶州之役时随伯父江万里投止水殉国,在福州时杨太后星配以曾渊子之女,但未及过门江铭即已战死,故江铭一房无留下后裔。
    江钰(1243——1276)名钰,字国维,号寓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第四子。咸淳九年(1273),随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先锋副将,1276年在保护二王从临安到温州时战死,被宋端宗追赠崇义大夫,妻及子女之前已投止水殉国,故无后。
    江镐(1229——1275)名镐,字国禹,号义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里次子。一生随侍其父江万里,生前曾被朝庭授事郎将,1275年二月蒙元兵破饶州时,抱子江澄(是几十江氏未成年子孙中唯一留下姓名的)携妻随父江万里投止水殉国。后裔不详。
    江铎(?——1275)名铎,字国弼,号本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顷长子。一生随侍其父江万顷,任官职不详。1275年三月,冒险伴其父江万顷前往饶州探视二位伯父和其他家人,被蒙元兵俘获,大骂不屈,被元兵肢解。其母钱氏九娘、妻丘氏十六娘及九子都随其二父江万载入福建,最初隐居于福建长汀宁化石壁村。后向其他地方发展。
    江铸(?——?)名铸,字国通,号直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里第三子。咸淳九年(1273),随叔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中军护将,在福州扶端宗即位后,经丞相文天祥奏请杨太后同意,与堂兄江钥、弟江镗隐居福建夏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
    江钥(1227——?)名钥,字国器,号慎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长子。咸淳九年(1273),随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中军护将,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与堂弟江铸、江镗隐居福建夏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
    江镗(?——?)名镗,字国雍,号侃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里第四子。咸淳九年(1273),随叔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中军护将,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与兄江铸、堂兄江钥隐居福建夏门同安洪水桥汤坂里,后裔才逐渐向其他方向发展。江镗有一子江日新,替父继续保护南宋小朝庭,入广东后,被杨太后看中,将自己女儿赵氏公主配嫁给他。崖山之战后,江日新侥幸逃脱,携赵氏公主并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四会,居住于县城门高街。是第二支在广东落户的江氏三古支系。
    江锜(?——?)名锜,字国鼎,号祥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顷次子。
    江锖(?——?)名锖,字国烈,号遁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顷第三子。
    江铜(?——?)名铜,字国南,号远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顷第四子。
    咸淳九年(1273),随伯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中军护将,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被谢道清授殿前禁军带械副将,在福州扶端宗即位后,经丞相文天祥奏请杨太后同意,奉母钱氏九娘最初隐居于福建长汀宁化石壁村。后向其他地方发展。
    江万里家族除了著名的“三古十二斋”之外,还有其他家族成员。如江万载收养的族人孤儿江宗杰,号律斋,咸淳九年(1273),随父江万载参加义军,任义军参军,1275年参加收复饶州战役,入卫临安后,被谢道清授殿前禁军带械参军。崖山之战中也幸运得生,承父江万载堪舆之业,云游天下,后不知落户何处。江万顷夫人钱氏九娘到福建后曾抱养了一个养子江钮,字国珍,其后代也居于福建长汀宁化石壁村。江万里家族成年孙辈也大都随江万载参加义军,其中有多人战死在临安到崖山的路上,剩下的,多数先在福建落户,后来才发展到其他地方。

    _张弘范的人物生平

    四、吕文焕的人物生平

    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元太祖二十年 (1225年),蒙古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
    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金朝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他说不上是金朝的臣民。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他八哥就是后来承袭万户爵位的张弘略。郝经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庭教师,张弘范也是郝经的门下士之一。在父兄师友的熏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范正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他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即古代的武器长矛)知名于时。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很有特色。 主词条:李璮之乱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其兄张弘略任顺天路总管,他赴蒙古大汗的驻地述职之后,张弘范被留下代理工作,这给他提供了展示其行政管理才能的绝好机会。他决意要改革风气,严格整顿纪纲。当时蒙古军队的纪律很差,他们所过之处,百般骚扰。张弘范认为:“国家应该是有法制的,应令行禁止,不允许有违法的行为。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绳之以法。”这样,许多违反军纪的蒙古兵都受了处分,不少人挨了军棍。从此以后,蒙古军队风清弊绝,耳目一新。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改元中统。这时张弘范正是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中统三年(1262年),山东军阀之一的李璮起兵叛乱,张弘范跟从亲王孛儿只斤·合必赤前往济南讨伐李璮。忽必烈命令张柔和张弘范率兵二千迅速去大都(今北京)亲自检阅,并立即任命张弘范为行军总管。这个职务相当于一个纵队司令官。在平叛进军中,他不避艰险,屡立奇功,成为忽必烈很器重的一个青年将领。 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处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赏必罚。胸怀坦白,不怀报怨之心。士兵有疾病,一定要亲自去探视,照顾医药治疗,不幸而逝世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乡;上级有赏赐一定分给群众;有军功而未获酬赏的,一定为之代请陈说,不得请求,不止。这些看来是很平常的行为,但发自内心、持之以恒,在士兵中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信赖,逐渐取得了很高的威望。李璮之乱被平息之后,元廷认为李璮掌握地方的兵民之权,因而能够为乱,所以商议罢免势力较大的世侯的官职,张弘范因此被罢。 至元元年(1264年),张弘范的八哥张弘略调至京城充任宿卫(蒙语称为怯薛,是为大汗轮流值宿守卫的禁卫军,后来发展成为元代官僚阶层的核心)。忽必烈在张柔诸子中特别选拔出张弘范来代替张弘略的工作,把金虎符亲自交给他,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带金虎符在当时是一种特殊荣誉,也是享有特权的标志。从此在朝廷青年贵族群中,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新星。
    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顺天府调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访,到各处调查民间疾苦。发现了收租的官吏们非法加派,群众怨声载道。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惩办那些不法的仓吏。由于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众的拥护。那年又适逢大水,他没有请示就决定免除了灾区的全部租赋。管理财赋的部门认为他犯了“专擅之罪”,要给他以处分。为此,他请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诉。见忽必烈后,忽必烈问他:“你有什么要申诉的?”他说:“我以为国家把粮食存在小仓库里。不如存在大仓库里好。老百姓因为遭了水灾,交纳不上粮。如果一定要从农民口里夺取粮食,政府的小仓库当然会充实起来,但老百姓就会死绝了。等明年就会一粒粮也收不到!首先要让人民活下来,以后才会年年有收获、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了余粮,那不都是国家的粮食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大仓库!”忽必烈点头称赞,夸奖他懂得治国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专擅之罪了。 主词条:襄阳之战
    至元六年(1269年),宋元正在进行襄阳的争夺战。元军围困襄阳的军队大部分是平叛后改编了的李璮旧部,以勇狠骄悍难加管束著称。元政府正发愁难以物色到一个既有能耐。又得军心的将领来统帅这支队伍。恰巧有人提到张弘范的名字,忽必烈立刻想到这正是他所要选择的人!马上就任命他担任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攻宋战役的总指挥是丞相伯颜。张弘范向伯颜建议:用重兵围困襄阳,首先应切断襄阳的粮道。伯颜采纳了这项建议,并且就派张弘范负责万山粮道的把守。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以少胜多,竟取得了一次意外的大胜仗,伯颜对张弘范的才能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至元八年(1271年),伯颜听从了张弘范的计谋,决定把对襄阳的包围圈逐步缩小。张弘范于是在襄阳、樊城之间,建筑了一个坚强的阻隔性工事——“一字城”。“一字城”把原来是一个整体的襄樊军事防区,切割成两份。这样,包围圈进一步逼近樊城。第二年攻打樊城时,张弘范肘部中了流矢。他把伤口裹扎了一下,马上就到大本营晋见主帅,提出以水师截江道,断绝樊城的救援。同时在攻取的策略上,建议用水陆夹攻的办法,先攻破樊城,只要樊城攻下,襄阳也就无险可守了。他的这些主张,取得主帅同意后,立即组织新的进攻,他身先士卒,轮番猛扑,很快就拿下了樊城。宋方樊城守将范天顺战死,牛富率兵百余巷战,兵败后投火自尽,这是一场极艰苦的战役。樊城这个坚垒一突破,襄阳的守将吕文焕也就只好举白旗投降了。 从至元四年(1267年)至至元九年(1272年)坚持六年的襄樊战役,胜利结束。这是宋元之间的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元军攻克襄阳后,南宋门户洞开,崩溃已成定局。张弘范以襄樊战役的功勋,带着降将吕文焕去见忽必烈,受到了“赐锦衣、白金、宝鞍”等奖励的荣誉。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奖赏。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就又命令伯颜开始征伐南宋的新攻势。伯颜分兵二路,一道进攻淮西和淮东,直指扬州;一道由他率领,命降将吕文焕为前锋,这路元军的主力就是阿里海牙,张弘范隶属阿里海牙军团之下。他们由襄阳顺汉水而下,东赂、郢西(今湖北钟祥一带),南攻武矶堡,准备直扑临安(今杭州)。 主词条:丁家洲之战、临安之战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贾似道为了挽救颓势,不得不亲自出马,督师驻芜湖,又派遣宋京前往元军大本营与伯颜议和。希望象景定元年开庆密约一样,输岁币,称臣。被伯颜拒绝了。这时贾似道只得命殿帅(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孙虎臣率领步兵、七万驻池州(今安徽贵池)丁家洲。舟师(水军)统帅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伯颜命张弘范所部步骑夹岸而进,利用陆上优势,形成包围,又用战舰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孙军大溃,逃到鲁港。夏贵闻败讯后,也放弃了指挥,仓皇奔逃。在这次战役中,南宋水陆两军主力丧失殆尽,张弘范所部长驱到达建康(今南京市)。
    元军进入建康后,丞相伯颜决定在建康休整一番。在诸将出席的劳军大会上,取出库存黄金分赐诸将。在诸将均已到齐之后,张弘范却姗姗来迟。伯颜沉下脸来面带愠色地说:“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法规定:凡是军事性的集会,迟到的有罪!虽然是近侍贵戚和以材能勇敢知名的人,都不允许宽赦,你难道连这规矩也不懂,竟敢迟到!”与会的人都为张弘范的过失,捏一把冷汗。张弘范却毫不惊慌失态,很从容地说:“我认为军事集会是指战场上的集会。在战争的场合上,我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的聚会是领受犒赏,在犒赏之前我不敢争先,在道理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丞相伯颜被他所讲的道理折服了,冷若冰霜的面孔又变得和颜悦色,连连点头称是。他辞锋敏锐,片言释疑,语言之妙,举此一例可以想见。在这个小故事的后面,可以隐约地看到他和伯颜争论的实质是蒙古习惯法和中原儒学礼教的交锋,用中原文化传统来影响蒙古贵族,正是张弘范父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元军攻占建康后,南宋的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宋廷不得不发出勤王的号召。但宋朝军民响应勤王号召的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等少数人。张弘范则从军事形势考虑,认为应当乘破竹之势,掌握战机,不可再稍缓。他和伯颜商讨后,伯颜同意他的意见,命令他用当时最快速的交通手段——蒙古驿站的快马,奔驰到忽必烈的驻地,面陈形势。忽必烈决定继续追击。张弘范返回防地后,激战就开始了。
    同年七月,张弘范与张世杰、孙虎臣等所率水军的战斗,焦山之战,是场决定性的战役。当时统帅阿术集合行省诸翼万户兵船于瓜州,阿塔海、董文炳集合行枢密院万户兵船于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赵清、枢密都承旨张世杰、知泰州孙虎臣等陈列舟师于焦山南北。阿术派遣张弘范等以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术、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挥水军万户刘琛循江南岸,绕出南宋防军之后,董文炳则直抵焦山南麓,和元军刘国杰左右呼应,万户忽刺出击中路,张弘范自上流来会师于焦山之北。这场会战,南宋全线溃败于焦山。张弘范率军直追至圃山(今江苏镇江市东北)之东。这是临安陷落之前元军伐宋的最后一次大战役。由于这次战役的功劳,忽必烈赐他以“拔都”(蒙语意为勇士)的荣誉称号,并改授他毫州万户。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月,张弘范班师还朝,朝廷上安排了不少庆功活动。忽必烈在内殿宴请张弘范,为他洗尘,慰劳他的凯旋,是这一系列庆祝活动的顶峰。但是由于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水土等环境,再加上又得了疟疾,返回大都后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关心张弘范,特命御医前往护视,并规定每天要把张弘范的病情作专门的汇报,并让近侍传出口谕给御医说:“我有军国大事,等着同九拔都商量决,一定要尽心治疗,使他迅速恢复健康。”又命令卫士坐在张弘范的门口,对来探视的人们说:“九拔都病得很重,除非至亲和医护人员外,皇帝有诏令,停止一切对病人不必要的干扰。” 主词条:崖山海战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宋廷派遣宗室赵尹甫、赵吉甫携传国玉玺及降表赴元军大本营乞和。降表中以伯、侄相称。伯颜看了降表后,派遣张弘范、孟祺(元行省咨议)、程鹏飞等人,带着伯颜的命令,先入临安城,责备宋大臣背约失信之罪。张弘范等终于说服了宋廷,取得宋王改称臣仆,屈辱请降的表文。三月,伯颜入临安,宋幼主赵显(恭帝)及全太后等均被押送至大都。皇帝、皇太后虽然投降了,但人民并不都甘心作元朝的臣民,浙东一带发生了叛乱。按蒙古人的惯例,降而复叛,又杀了使臣,又焚烧了招降书,是要屠城的。张弘范的良心不允许他执行蒙古人屠城的习惯法,只杀了几个为首的人,就了结了此案,总算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凯旋,张弘范也加官进爵,被授予镇国上将军的军阶,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这时张弘范四十一岁,已经是武职官员中从二品大员了。
    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文天祥、张世杰等拥立的小皇帝赵昰,被迫逃到广州,病死于硐州岛上(今广东雷州湾上一岛)。为了坚持斗争,他们又拥立广王赵昺于广东新会海中厘山。改元祥兴。元廷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元帅,前去攻击流亡朝廷。
    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元组织了水军,大举进攻崖山。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也被软禁在元军船上,途中文天祥作《过零丁洋》一诗。恰巧张弘范来要文天祥他给张世杰写一封劝降信,他就顺手写出上边这首诗,交给张弘范算是答复。张弘范读罢,除对他的遭遇同情外,心中肃然起敬。张弘范与文天祥在政治上虽然是对立的,但他对文天祥的人格则是崇敬和钦佩的。当部下劝告他:“敌国的丞相,居心叵测,不可亲近。”时,张弘范笑着说:“他是个忠义至性的男儿,决不会有其他。”
    二月,张弘范统率的元朝水军抵达崖山后,曾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三次去张世杰军中劝降,张世杰严辞拒绝了诱降。张弘范做了四面包围的严密部署,发动了总攻。他目的在消灭宋军的有生力量,要一举歼灭,不使其再散逸。二月初六日晨,用炮石、火箭作掩护,插入宋舰队主力所在。元军跳上宋船后,短兵相战,发挥北军之所长,宋方溃不成军。张世杰冲出重围,准备招集旧部;找寻赵宗室后裔再图恢复。元军李恒的舰队追至大洋,没有追赶上。不幸遇大风浪,船翻之后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 至元十七年(1280年)年后,张弘范的病转重了。他自己也意识到病不会好了,要求从病房回到自己的旧居室,把亲戚宾客们召集来,和他们一一告别。同年十月,他叫人把南征时忽必烈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与铠甲取出来,握着儿子张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给他。并且说:“我当年用这剑与甲为国家的统一立过功劳,你佩带宝剑、穿戴盔甲时,不要忘记了父亲的功劳!”说完就端坐而逝了,享年四十三岁。元廷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谥武烈。
    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祐六年(1319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谥献武。

    随机文章